中化新网讯 连月来,长江三峡集装箱落水、兰州市危化品泄漏、107国道上的纯苯泄漏等一系列运输事故再次让人们对危化品运输安全产生了担忧。在日前举行的化工行业责任关怀促进大会上,CCIN记者就危化品运输问题再次采访了到会的化工企业。CCIN记者了解到,尽管危化品运输已形成相对独立的产业,但与之休戚与共的化工企业时刻没有放松对这一领域的关注。化工企业主动对这一领域的管理提出三个建议。
应赋予化企对承运商的管理权
据国际化学品制造商协会(AICM)责任关怀委员会主席孙维德介绍,国内危化品的生产和使用企业往往没有自己的车队,大多是让第三方来承担运输工作。而第三方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往往并不能完全按照化工生产企业的要求去做。目前化工企业只能通过制定一些企业内部规定来辐射影响承运商。
“进入我们厂的运输车辆,我们都是要进行严格审查的,必须有驾驶员的押运证、运输证、车辆的年审证等,只有具备法律规定的相关资质,我们才与之合作。” 贵州瓮福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安全环保部经理何庭云这样告诉CCIN记者。他说,2006年那次震动全国的京沪高速“3·29”液氯泄漏事件就是因为运输车严重超载造成的,而最近发生的危化品运输事故也大多与超载相关,为此,瓮福公司专门对超载进行了严格控制。
据了解,每辆进入瓮福厂区的危化品运输车都得接受监控检测,一旦被查出液位超高,管理人员会马上进行应急处置,达到安全状态后再把该车辆排到最后。
“这样即使他来得最早,也得最后卸车,同时我们还会按照事先的合同约定对其超载行为作出经济处罚。这样一来,下次他就不敢超载了。”何庭云说。
“为了保证危化品运输安全,我们专门建立了一套承运商道路安全管理程序。”烟台万华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HSE部经理舒随告诉CCIN记者。他说,该公司的运输货物涉及到液氯这种高危化学品,因此他们对车队的选择颇为苛刻,除了要求承运商具备法律规定的基本资质外,还要查HSE管理的制度是否健全,以往有无运输事故等等。为了防止事故记录造假,他们还会看车队的运行日志和会议纪要等原始记录,通过原始记录再抽查管理记录。
“合作前加强资格审查,合作后我们也会帮助、监督承运商,共同保证危化品运输安全。”舒随进一步介绍道,“以疲劳驾驶为例,大部分恶性交通事故是由疲劳驾驶造成的。为此,我们出资对承运商开展疲劳驾驶的相关培训,让他们认识到疲劳驾驶的危害。”
在万华公司一次例行的跟车抽查中,监督人员发现运输车在道路中间摆来摆去,不走直线,监督员凭经验意识到驾驶员已经处于严重疲劳状态,马上要求停车,及时把事故消除在了萌芽状态。
“我们每周都会跟车,如果发现危险隐患,监督员除了采取应急处理措施外,还会在之后提交给承运商管理部门的跟车报告中要求承运商对驾驶员作出处罚,同时我们会依照合同对承运商进行处罚。”舒随说,这样的监督有效防止了疲劳驾驶的发生。
“我们实行亮牌制,承运商无论是运输我们还是其他企业的危化品时,第一次出现安全问题时,我们亮牌警告,第二次直接罚出厂,不再合作。”何庭云说,“你的隐患直接影响到我的生存发展,我肯定不跟你合作。”
除了严格的监督,国内化工企业也在依托自身资金、理念优势对承运商进行安全引导。
据了解,万华公司正在进行道路风险评估工作。实际运输之前,万华公司的安全评估人员和承运商驾驶员要对预定运输路线进行详细考察。一方面,在交通安全指示图上标出学校、桥梁等人员密集或较易发生交通事故的区域和长途运输休息点;另一方面研究出危险易发点的控制措施和应急方案。之后,万华公司会对承运商的驾驶员进行培训。与此同时,他们还要根据驾驶员的反馈及时更新地图,并提出新的应急预案。
“这种评估国家还没有做硬性要求,现在万华公司针对液氯运输的关键线路都做了评估,应对风险更从容了。”舒随解释道,“我们出资开发培训教材,免费给承运商做相关讲座,主要想从理念上对承运商施加一种影响,让他从思想上转变过来,认识到只有安全才能赚钱。”
“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来讲,危化品运输商很少能主动出资提升安全水平。所以,应该鼓励更多的化工企业加入责任关怀的行列,赋予化工企业对承运商的管理权,这样促进作用会更大。”孙维德说。
随着国家对危化品运输的高度重视,各地对危化品违规运输的整治力度不断加大。图为9月10日江西九江市民警在对危化品运输车辆进行安全检查。 (游建栋 摄)
应由独立评估师对承运商进行评估
一些更有责任感的化工企业,不但把目光盯在与其有业务往来的部分运输商,还盯在了整个危化品运输行业。这些企业一直在?缬踅?立化工行业内的运输安全评估体系。
“我们的责任关怀委员会正在逐步完善一个旨在保障化学品运输安全的管理体系——道路安全质量评估体系(RSQAS),这个体系借鉴了在欧洲已有20多年成功应用经验的物流供应商安全质量评估体系(SQAS)。”据孙维德介绍,在欧洲,只有那些经过评估的运输商才会被化工企业选为危化品的承运商。
“具体操作起来就是建立一个详细的运输商数据库,每家承诺参与这一管理体系的会员企业都要提供其正在使用的运输商,由独立的评估师来对这些运输商进行评估,形成一份事实报告,然后把评估结果输入这个数据库中。评估非常详细,涉及运输商的事故记录等200余项内容。”孙维德说,当企业想要寻找合适的承运商时,可以进入这个数据库中,根据评估结果来找一家可以合乎标准的车队。
“如果某些运输商的评估结果很差,我们这些承诺责任关怀的化工企业就不会去选。”孙维德认为,这个体系的建立形成了一种促进力,无形中给运输商建立了一个更高的门槛,鼓励他们自觉提升安全标准,与化工企业积极配合做好危化品的运输工作。
其实,国内有些企业也在独立尝试通过评估的方式来激励周围的运输商。
“在每次运输合同结束后,我们会对承运商做一个综合评估。HSE打分很低的承运商将被退出万华公司合格承运商行列。如果想再进入,他就要重新走一遍我们的资格预审环节,而合格承运商在合同期满时直接投标竞争就行了。”舒随说,在履行承运合同期间,万华公司每年要对承运商的管理制度和车辆状况进行两次评估,提出改进建议,并全程跟踪整改情况。另外,在招标时,如果承运商的HSE打分较高,他们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用。
与企业内的评估相比,RSQAS的评估显然更加客观、全面。“RSQAS的评估员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因为评估员如果不能坚守标准的话,整个评估体系就垮掉了!”孙维德说,评估员需要得到欧洲SQAS的考核认证,具有相关资质之后才能来国内进行评审。目前国内已经有9个评估员,来自TUV等同时从事ISO9000等认证的评估机构,这些评估员每两年还要被考核一次。
据了解,国内已经有巴斯夫等11家跨国化工公司正式加入了这个体系,3年来,这些企业的危化品运输事故率直线下降,巴斯夫更是实现了危化品运输的零事故。
“我们会员企业的危化品运输总数跟国内的运输总量相比还是个小数目,由于观念、操作方式等方面的原因,这个评估体系在国内的推广还有不少阻力。”孙维德说,“等运作方式真正成熟之后,我们会向中国政府部门和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推荐。只要我们能做出好的榜样,一定能影响到国内的危化品运输企业。”
应对危化品运输实施全过程监控
企业还大胆“参政议政”:在健全危化品运输的相关法律体系的同时,相关部门的执法力度也亟待加强。
据企业反映,在2009年发生的渝宜高速盐酸泄漏、京港澳高速赤壁段甲醇泄漏等一系列事故中,超载都是祸因。而有些超载危化品车辆驾驶员也想尽办法应付检查。比如,在发现前面有交警检查时,他们会中途绕道卸站,把危化品排掉一部分,达到合格状态再走,造成了很大的安全隐患。
“既然危化品运输事故还时有发生,就需要政府部门根据实际情况把相关规定、标准细化。” 何庭云说,“安装车辆数据记录仪(VDR,俗称黑匣子)可以加强对运输全过程的监控,让其只能按照设定的路线行驶,不能绕道而行,从而有效防止这种现象发生。”
“很多外企要求危化品车辆必须配备黑匣子,但国内的运输企业很少安装。危化品运输车辆是否一定需要配备这个,国家还没有硬性的统一规定。”有着多年在BP公司工作经历的舒随说,外企有很多要求承运商的标准在国外执行是没问题的,但在国内执行就会遇到阻力。
“现在科技手段比较发达,国家也可以要求在危化品运输车辆上安装联网的超载报警系统,如果装车时液位超高,就会报警。这样在出厂前就能消除超载的隐患。”何庭云说,超载对于承运商和销售商都是有利的,销售商想多销、承运商愿意多运,但要保证安全,安检部门一定得想方设法进行监管。
“在制定危化品运输管理的一些针对性政策措施时,绝对不能是管理人员在闭门造车,参与制定者中也一定要有很多来自于生产、运输一线的人员,多元化地介入才能让制定出来的政策更具有可执行性,才能有效解决运输过程中发生的问题。”杜邦中国集团有限公司业务及市场发展经理孙江说。
“政策制定出来后关键还得看执行。”出于工作的需要,舒随对政府关于危化品运输的相关标准做过深入研究。他认为,承运商出于利益考虑,不检查它肯定不愿自觉做。如果国家政策都能得到严格实施的话,实现运输安全是没问题的。
“要求运输商安装各种精密的仪器会增加他们的负担,目前最好是从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开始做。”孙维德说,“从政府层面来讲,相关法律要求很多,但是在执行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当务之急是加大现有法规的执行力度。中国每天通过道路运输的危化品超过100万吨,严格执法是无论如何不能放松的。”
8月10日,一艘装载有危化品的集装箱船在长江三峡发生落水事故,幸无人员伤亡。图为发生事故的集装箱船。 (CFP供图)